聂苏人的服饰特点
2020-07-21 09:41:44

在元江东北岸,从青龙山到龙马山,蜿蜒连绵的崇山峻岭中,四季香花如绣,层层林海密布,四时葱绿的松柏,核桃、椿树等经济林木,一派绮丽迷人的山野风光。在这生机盎然,洋溢着画意诗情的地方,聚居着勤劳淳朴的彝族人民。

元江彝族自称或他称有聂苏、山苏、仆拉、腊鲁等四种支系。在这些支系中,自称聂苏泼的最多。山苏、仆拉、腊鲁甚少。一般来说,聂苏泼和仆拉、山苏、腊鲁泼等各支系之间的语法结构基本相同,同源词汇达50%左右。但语言交往又有一定的差别和困难。山苏、仆拉、腊鲁泼基本通聂苏语,而聂苏泼又不完全通山苏、仆拉、腊鲁泼语言。这些历史上形成的不同的“名号”就是不同区域内的小集体名称。反映在语言上就是不同的方言。保留至近代,或把这些“名号”称之为彝族不同的“支系”,这就说明,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彝支系有共同的历史渊源。

元江彝族的服饰和语言各地有异。据记载,过去,聂苏泼妇女的衣裳很有点特色,都是长尾衣,上下两截,上截用自织的青兰色土线布织成袖长及腕,以银币或大银珠将大襟扣于右腋下,银光闪闪,其式样十分美丽。下截用白布或其它布料缝合而成,在上衣后摆下面有块尾巴,两股飘带。飘带上绣满花鸟鱼鱼草等吉祥图案。装饰十分精美。在青龙和摸郎一带有些地方的妇女胸前束围腰带,缀五彩缨络,刺绣得特别美观。而围腰带的刺绣可品出妇女的聪颖和辛勤劳动。后来,由于社会的变更,历史的发展,加之穿长尾衣做活、行、做家务都很不便,长尾衣就慢慢地消逝了。

聂苏泼妇女的头饰,一般束一发辫,绕头一周,外披一撮较整齐的短发在前面,用自织的青(黑)色布作裹头,沿着发辫外围往后包,将“包头”两端交叉别于脑后,佩戴双耳环,领口别着银排花。同时,在洼垤、龙潭等地区,聂苏泼妇女在青兰色土棉布衣服上面,还穿着带有两排银币的青(黑)色领褂,脚蹬绣花尖底鞋,鞋尖有梁,别有风韵。直到现在,年轻妇女身穿领褂,脚蹬绣花尖底鞋的风俗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

聂苏泼男子服饰基本与当地汉族相同,但是,过去,据史料记载,元江聂苏泼男子多穿青黑右开襟短上衣,汉族称之为姐妹装。头顶留着一绺,俗称“灭菩萨”,青或兰布缠头,长衣短裤,跟女子差不多,所不同的是不象女子服饰那样缀有银币或大银珠。所及领口前缀有一串银链,直到现在,洼垤、龙潭一带,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部份服饰还保留着穿右开襟的这种风俗,只是头顶不再留发绺。

仆拉支系的头饰和服饰,在历史上较为简朴,花纹甚少,没有自己特定的服饰。素有“衣不过腰,裤不过膝”之说。据康熙《元江府志》卷二《彝人种类》记载;“濮喇(仆喇),蓬首跣足、衣不浣濯,卧所牛皮,覆所羊革毡衫……男子服饰经白纬衣,妇女衣纯白。”这就说明,在历史上,卜拉支系的服饰是比较单纯的,没有多少特点。后来,受当地聂苏泼和其它民族的影响,与当地的聂苏泼服饰基本相似,或具有一定的特征。现在,仆拉支系妇女的服饰,一般多将折叠规整的“包头”勒于脑门,一些年青女子还在额前“包头”上面系着一大蓬红、黄缨穗作为美的点缀。因此,从过去而论,仆拉支系虽然与聂苏泼都属于彝族支系,都出自于“乌蛮”(彝族)支系里,但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很多服饰特征是不相同的。这与明、清时期和现在的民俗记录,分析基本相符。不过,历史上形成的这个区域性集体的服饰特征,后之所以改变“聂苏泼”相似,或者独拘一格,为何改变,因说法和记录各异,则不得而详。但是有一点完全可以说明。直至近代,从各种习俗中可以发现,他们依旧是彝族中的一个方言集体。

元江一带的山苏、腊鲁支系,据记载,元朝以前才从马龙部(今新平漠沙)一带迁徙到元江的青龙、龙潭和东峨区一带,迁徙过来的山苏习惯居于山巅,所以被称之为“山苏”。至近代,就融合入同区域内聂苏的其它部分中去了。据史料记载,山苏的服饰“……男子披发跣足,妇人挽发蒙头……”(道光《新平县志》卷六《土司附种人》)。又康熙《元江府志》卷二《彝人种类》说:“山苏居地山巅……布履布衣。”直到现在,山苏支系的服饰没有多大改变,所以保留着原来的习俗痕迹。并且,元江彝族的山苏支系人数不多,大部分都散居于青龙、龙潭的部分地区,而洼垤一带至今没有成村成寨的山苏支系。这说明,元江的山苏支系,自元朝以后才从新平漠沙一带,逐步向元江、青龙、龙潭一带移民定居,是有历史依据的。

至于“腊鲁”支系,过去叫“喇乌”至近代后才称“腊鲁濮”。元江彝族的腊鲁支系,人数极少,除东峨区靠近新平的交界处有部份村寨外,其它区没有成村成寨的腊鲁居住。据雍正《云南通志》卷二十四说:“腊乌”临安景东有之。“男人罗夷(聂苏),衣用棉布;女装如窝尼(哈尼)、短衣简裙。”所谓临安(即今新平县)。

雍正十年始改隶元江府,显然,腊鲁支系的服饰特点,除男子与聂苏支系相同外,腊鲁支系女子的服饰又独拘一格。

综上所说,元江彝族支系的聂苏、仆拉、山苏、腊鲁的服饰各有千秋,别拘一格,但又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说明至近代,除聂苏泼的服饰比其它支系的服饰更复杂,令人赏心悦目以外,仆拉、山苏、腊鲁的服饰,一般都比较简朴。随着历史的发展及其演变,是后来受当地“聂苏泼”和其它民族的影响所至。他们在保持自己固有的特色的基础上,吸取和接受了当地其它民族的长处。同时说明了彝族各支系在特定历史和生活环境里形成的习俗特点,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随着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为了更有益于身心健康和适应生产劳动的需要,男女服式也随着逐步改变,向更为舒适宜人、美观大方的方向发展,这反映出彝族人民勤劳聪慧和文化习俗的重要特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