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元江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020-07-23 09:16:28


元江县哈尼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哈尼族的文化是农耕生产生活的结晶,因此,又被称为“农耕文化”。在过去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在火塘边听老人讲古是元江县哈尼族人民的主要娱乐内容,所以,哈尼族文化又被称为“火塘文化”。 元江县哈尼族文化的传承主要靠口耳相传。哈尼族的传统文化以“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节日文化”三类为主要表现形式。

一、精神文化方面

1、神灵文化

元江县哈尼族是不信任何教但信万物有灵的民族,图腾崇拜是元江县哈尼族精神世界最核心的基础意识。认为山有山神、水有水神,一草一木均有灵魂。迄今为止,在世界哈尼族76代谱牒中,从“姆昂”开始到“咱榻盘”的前19代无一列外的都是神谱,元江县的哈尼族同样如此;从“咱榻盘”以下才开始分支,从分支的榻盘布、榻盘漫、榻盘沙、榻盘吹、榻盘乌、榻盘溪、榻盘欧、榻盘竹、榻盘图开始,到阿波仰者13代,是人神合一的先祖,阿波仰者以下才是人的系统。因此,哈尼族的文化中有大量的关于神的传说、故事。

2、鬼魂文化

元江县哈尼族认为,万物的灵魂分善恶,祭献让神灵满意,他就是善神,按神系统的职责,庇佑人间万物;反之,灵魂就变成邪恶的鬼魂,游荡在大地上兴妖作怪,大地、人间出现很多灾害、疾病等坏现象。处在科学不发达时代的元江县哈尼先民,就把减少灾害、疾病的希望寄托神,用各种各样的祭献祈求神保佑,又把希望寄托于恶鬼、邪魂,通过祭献祈求他们不要来伤害;由此,在哈尼文化中就有了认为能通鬼神的摩批系统及各种祭献活动。

3、传统生活文化

元江县哈尼族的传统生活文化内容也比较丰富,几乎包罗了哈尼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细到吃饭、穿衣戴帽,大到节日、婚丧嫁娶、安寨、建房、做人交友等;元江县哈尼人在节日、休闲时的“哈巴卡”、( 哈巴揉)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这类生活文化,因此,在元江哈尼人中,能“哈巴卡”( 哈巴揉)的人很受大家的欢迎和爱戴。

4、娱乐文化

在元江哈尼族民间有一句俗语:“会吃奶的都会喝酒,会说话的都会唱歌,会走路的都会跳舞,能认识的都会成为朋友。”由此可见,元江哈尼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歌舞民族。因此,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小聚小会,喝喝“哈尼口服液”,尽兴之时唱唱哈尼歌、跳跳棕扇舞,是时有多见的。逢节必喝、逢节必唱、必舞,成为元江哈尼人社会中重要的内容,因此,元江县的每个哈尼乡镇都有擅长哈尼歌舞的30、40个摩批和上百个有一定影响力的歌手;他们是哈尼文化的传承者,是日以继往的辛劳带动了哈尼社会娱乐,给哈尼族人民和他们的朋友带来无尽的欢乐。此外,元江县的哈尼族男子多擅长演奏竹笛额、二胡、三玄、唢呐、牛皮鼓、铓、钹等,女同胞擅长用稻秆、树叶演奏美妙的乐曲。其中,棕扇舞作为元江县哈尼族舞蹈代表作,多次在国内获奖,曾赴瑞典、意大利等国家演出。201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物质文化方面

1、服饰文化

元江县哈尼族服饰传统上以黑、白、蓝为主色调,一般用自织自染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黑布或白布裹头。服饰的颜色多为蓝色和黑色,男子的服装、服饰和头饰比较单纯,朴素大方,款式大体一致:上衣青色或蓝色,有领、对襟短衣或无领左衽短衣,袖长及腕而窄,用别致的布钮或发光的银币、镍币等作扣,下穿裤服肥大的扭裆青色长裤。哈尼族妇女的服饰丰富多彩,多样复杂。妇女的服装有特定的标志性:哈尼族妇女的一生,根据年龄、身份的改变,要改换三至四次装束,最为普遍的是女童、少女、已婚、已育四个阶段都要变化,服装式样上包含着许多生活气息;从中可以看出是否已婚、生育等情况。以前的哈尼妇女一般都自己缝制衣物,尤其是在衣服上绣上自己喜欢的花纹图案。大部分地区哈尼族女子上穿左衽短衣,以银珠和布条作纽扣,胸前的坠饰主要是银饰,绣在服饰上的图案是哈尼族生活环境的艺术体现,多以日、月和花鸟鱼虫为主,以显示其崇尊自然的风格。下身穿着不一,分长裤、短裤和折裙几种,盛装时外披坎肩一件,多系花围腰,腿缠绣花青布绑腿,在上衣的托肩、襟边、袖口和裤脚边沿上,多镶以彩色花边为饰。山形图案及飞鸟、花卉、鱼等小动植物图案,是各地哈尼族妇女服装的基本装饰图案。

2、建筑文化

哈尼族居住在向阳的山腰,依山傍势建立村寨。村寨少到几户,多至数百户。村寨背后是郁郁葱葱的古树丛林,周围绿竹青翠,棕榈挺拔,间以桃树、梨树、柿子等果树,村前梯田层层延伸到河谷箐底。离村寨不远有清澈酣凉的泉水井。房屋建筑一般是土、木结构的四层楼房,墙基用石块从地下半米深入砌至高出地面半米,便从基石上用土坯砌墙,用坚实的锥栗树圆形或方形木柱支撑屋檐或门楼。第一层关家畜,第二层人居住,第三层堆放粮食,第四层用泥巴封断,堆放牛草,第四层是封火层,村中发生火灾时,只会烧掉草屋顶,不会危及下面三层的人、畜和粮食;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平顶房的构造是在横梁上铺一层木条,上覆茅草,茅草上再铺上粘土夯实,坚硬、平整,类似水泥地面。元江县的平项房由正房、厦子、耳房组成。正房为二层楼房,厦子相当于正房前厅,与正房前墙相连;耳房与正房左侧或右侧相连而与厦子相通,堂屋是用来待客的地方,节日和祭祀的时候就在堂屋里举行。哈尼族的厨房也兼做女主人的卧室,在火塘边搭上一张床,这里就是家中老人居住的地方。哈尼村寨倚山而建,户与户之间紧挨着建房,古时便于邻居间协防盗贼,今天看来,高低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朴实多变的景象。

3、梯田文化

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哈尼族擅长利用山区的自然条件开垦梯田,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把一座座大山,开辟成层层叠叠的梯田,每层梯田大小不一,错落有致,颇为壮观。开山为田,所垦台数之多,技术之精,充分体现了哈尼族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勤劳智慧,被益为“鬼斧神工之作”。梯田文化被认为是整个哈尼族文化的核心,是哈尼族在千百年梯田农耕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哈尼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的真实写照。2013年(癸巳年)6月22日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

三、节日文化方面

勤劳、勇敢、智慧的哈尼族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科学知识,而且创造了自己的时令立法。哈尼族以十月为岁末,一年分三季,每季四个月。哈尼族节日繁多,本文主要介绍“麦收扎,又叫当尔夺(过年)”、“伙收收(黄饭节)”、“昂玛妥” 、“苦扎扎(过六月)”四大节日。

⑴“麦收扎”是哈尼族最大最隆重的节日,习惯在农历十月间举行,故又叫做“十月年”。十月是哈尼族的岁末,也是丰收的季节,家家户户舂糯米粑粑,酿制香甜的米酒,杀猪宰羊,欢度节日。这个时候,嫁出去的姑娘要背着糯米粑粑回娘家拜年、供奉祖先,娘家则回礼小鸡、小鸭、或鸡鸭蛋,祝愿女儿家六畜兴旺,生活富足。

⑵“伙收收”,即黄饭节,这是元江哈尼族的新年,这个节,吃的饭是彩色的,还要把鸡鸭蛋染成红色的,用棕叶编成小挎包,让孩子们挎在身上玩,祈求新的一年该开花的开花、该结果的结果,新的一年生活多姿多彩,硕果累累。

⑶“昂玛妥”是以村为单位的节日,是元江哈尼族信奉万物有灵、集中祭献神灵的节日,一般在春种前进行,没有进行“昂玛妥”之前不能进行任何播种,特别是决不允许开秧门进行栽秧。这个节是全村人按人头凑钱公祭,在外的人不能回来,但分子钱不能少,在村里人吃长街宴,而主祭品也是家家必分,未能回村参加公祭的人,就由家里人想办法将祭献品转达吃一口,以求村中神灵保佑你走四方。

⑷“苦扎扎”也是元江哈尼族的一个欢乐节日,元江县哈尼族的“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天。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2012年“第七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学术讨论会”和“2017元江罗槃国文化座谈会”史军超、姜定忠、白玉宝等诸多专家、学者的论证充分表明:元江是哈尼族形成的地方;是哈尼罗槃甸的核心地;世界哈尼的先祖是从元江流迁出去。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和发展的动力。文化的传承,实际上是一个民族智慧和经验的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曾经创造了历史的辉煌,传承对当下乃至未来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是丰富多民族国家文化宝库的需要,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基础。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元江县哈尼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漠视它这样消逝,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如果在我们这一代出现断层,那是对祖先和子孙后代的犯罪;因此,及时挖掘、整理、传承和弘扬元江县哈尼族传统文化刻不容缓。以我之见:

第一、当下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充分认识民族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对现代社会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有益性,把挖掘、整理、弘扬民族文化作为文化建设和民族宗教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上议事日程,力所能及的解决好该工作之机构、人力、经费等保障,为历史经典绽放现代光芒提供渠道、平台和人文空间。

第二、官方和民间文化机构要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目标,通力协作,资源共享,紧紧抓住留存不多的哈尼文化人—摩批、歌手等传承人,利用现代传媒之效能做好田野调查、挖掘民族经典,用科学手段留住历史、留住经典,为深入研究极其传承、弘扬奠定不可替代的文化基础。

第三、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资源是产业之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谁拥有了资源谁就有了制空权。因此,我们在挖掘、整理、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时,必须树立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传统文化与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就元江而言,从政府到本族内部,已经有了较深的意识,也有了一定的动作,但在高起点、高规划等顶层设计和项目包装、基础准备、招商引资等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力度;特别是在打造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上须下更大、更多功夫,哈尼族是跨境民族,元江是哈尼族诞生、形成、聚散的核心之地,到今天为止,外地州以及境外的哈尼族无一列外地还在口传“罗槃国”、魂牵“拉萨密擦” 、“甲登迷罕”,我们完全有理由顺应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立足桥头堡,用元江哈尼族文化打造链接南亚、东南亚民族文化之桥,用共同的心灵梦想助推元江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兴旺。

第四、在继承弘扬元江哈尼族传统文化中,应充分注意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特征、时代气息。传统的并不意味着都是优秀的,对传统文化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切实做到与时俱进,继承中发展,在弘扬中发展。只有我们把传统的优秀和优秀的现代文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历史的经典才会吐露时代的芬芳,只有我们把现代文明与哈尼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现代文明才会绽放更加丰富、璀璨的时代光芒。

总之,我们身处社会快速变化的当下,既要树立传承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又要不忘助推自己民族融进新时代、建设新生活的初心,用文化的方式和内涵共同托起明天的辉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