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绍
元江县人民医院始建于1950年, 占地面积14.83亩,有业务用房20278.22平方米,是一所集医疗、院前急救、科研、教学等各学科齐全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被纳入全国第二批500家县级综合医院能力提升名单,是国家“千县工程”的县级医院之一。有哈尼族、彝族、傣族、白族等11个民族的职工519人,少数民族职工占职工总数的56.45 %。
近年来,县人民医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殷殷嘱托,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期间,县人民医院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大力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构建大健康环境、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加强健康扶贫工程、全力推进医共体建设,在医患之间架起“连心桥”、铺就“暖心路”、托起“健康梦”,使“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乐章不断在医院奏响。
二、主要做法
加强党建引领,夯实创建基础
一是建机制。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重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院党总支书记为组长,党总支副书记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院主要领导主抓主管,分管领导督促执行,各科室负责人具体落实,各族职工广泛参与的创建格局。
二是立制度。结合医院中心工作,研究制定“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创建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具体要求、方法路径、考核办法。适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将创建纳入医院年度考核指标体系,确保创建有目标、有人抓、有监督、有实效。
加强思想引航,汇聚创建合力
一是抓学习。坚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法律法规纳入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中心组理论学习、职工大会学习内容,全面提高各族干部职工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升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抓教育。在服务大厅、楼道等人流密集区通过设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题的展板、景观小品和用LED屏播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内容的形式,在“润物细无声”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各族职工和患者心中。坚持每年1月和11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利用院官网官微、专题讲座等形式,讲好医患之间的感人故事,不断拉近医务人员与各族患者之间的距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医院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
三是抓评比。坚持选树典型,引导医务人员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心全意服务各族患者理念,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科室、模范个人评比活动,在内部形成比学赶超、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中华民族一家亲”良好氛围。
(三)提升医术医技,服务各族患者
一是提供温馨服务。在门诊一楼设置导医台,以各族职工组成就医引导员队伍,为各族患者提供耐心细致的咨询解答服务,以及轮椅、雨伞、老花镜等便民设施;为部分汉语能力水平不高的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民族语翻译服务。依托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组建健康关爱志愿者服务队,引导党员、团员青年亮身份、尽义务、作奉献、树形象,主动帮助患者解决“急难盼愁”,确保各族患者享受同等同质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
二是提升诊疗水平。采取“送出去、请进来”上派进修学习、下派指导交流的方式,不断强化医疗技术队伍建设,成功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医院建立双向合作关系,与云南省口腔医院、玉溪市人民医院专家开展对口帮扶,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学科建设互助、人才培养互动;先后引进DSA、G臂、显微镜等高端设备,切实提升医院规范化诊疗水平和服务患者能力。2021年出院病人20294人,上转上级医院病人732人,上转率3.6%,2021年上转病人数比2020年减少359人,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各族患者在县域内便能享受省市优质医疗资源。
三是推进健康扶贫。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工作目标,进一步推进健康扶贫示范县建设。全县24317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近三年实行现场减免补偿门诊病人63708人次,总医疗费用1200.39万元,医保减免687.24万元,贫困人口住院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切实减轻各族患者医疗负担,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不断传递到患者身边,引导各民族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医院各窗口科室设置健康扶贫绿色通道,HIS系统增加贫困人口信息对接功能,为贫困人口就医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牢牢守住不因病返贫的政治责任底线。
四是拓展辐射服务。坚持常态化开展巡诊服务,每年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县域内及周边县域进行支农巡回医疗义诊活动,采取交流、走访、慰问、帮扶等互帮互助互学活动,为各族群众进行健康指导,切实提高各族群众健康意识。同时,把服务半径拓展延伸到新平、墨江、红河、石屏四个县的部分乡镇,成为红河县城乡居民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与红河县人民医院、红河县垤玛乡卫生院、红河县三村乡卫生院、同成医院签订医疗联合体合作协议,以“一站式”结算的优势,造福并改善各地各族群众的就医环境,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据统计,医疗覆盖红河县34万人口、新平县9万人口、墨江5万人口,通过下沉技术力量和均衡医疗资源等举措,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
五是推进医共体建设。建设以县人民医院为牵头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乡镇(街道)卫生院、各村卫生室、元江县急救站和两家民营医院为成员单位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以建设区域性肿瘤中心、核医学中心、呼吸疾病治疗中心为突破口,把县医院建设成为滇中连接滇南、滇东南,辐射临沧、普洱、景洪、红河、东南亚等区域医疗中心,通过保障各族人民生命健康来牢牢守护民族团结进步生命线,促进县人民医院成为倾情服务、友爱互助、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引领阵地。
六是强化抗疫担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县医院快速反应、紧急动员,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驰援武汉2人,参加边境疫情防控10人。举办疫情防控大培训10余次、实战应急演练6次,截至2022年4月,对成员单位共进行了30轮的疫情防控工作督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县无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报告。期间,医院及时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通过抗疫防疫的事实教育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不断深化各民族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七是弘扬中医文化。县医院秉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理念,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引进一次性针灸针、套管针、小针刀等先进技术,开设电针、刮痧、火罐、药罐等特色疗法,引进中药配方颗粒自动化调配系统,推动中西医学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共同守护人民健康的同时,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元江县创建办 元江县人民医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