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红侨社区,依旧满目青翠。路边的芒果垂满枝头,株株果树结满硕果。温暖的阳光倾泻在这片土地上,洒在李忠寿家的门前,钉在堂屋门口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牌子熠熠生辉。
李忠寿是一名越侨,汉族,1979年年底归国,服从安排,只身来到了国营元江华侨农场,19岁的他做了一名农场职工,安排在三队,分配在原印尼归侨居住的土坯平房居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李忠寿与相邻傣族村子银矿山的白红英相知相爱,建起了汉、傣两族联姻的第一代家庭。儿女长大成家立业,儿子娶了哈尼族姑娘为媳,女儿嫁了彝族小伙为妻,养育子孙,三代人的家庭,四个民族的结合,代表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做梦也没想到党和国家对我们这些归侨侨眷会如此地关心、关怀和倾斜照顾,我们一定要教育好子孙后代世世代代都要知党恩、感党恩、报党恩,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国共产党才是我们的大恩人。我们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李忠寿说。
李忠寿是个有心的人,读过几年书,知道文化教育的重要。2015年4月,社区旧房改造项目启动,他在社区民意恳谈会上,提出建设侨乡文化馆,用文物陈列侨民的历史,用文化留住侨民的根的建议,得到支持并被采纳。2018年年初,“侨乡文化陈列室”建成开放,他和妻子担起了管理的担子,卫生保洁、花草修剪等,把爱心倾注到文化室建设上,留住了侨民心灵的净土。“侨乡文化陈列室”开放至今,已接待146批,11200多名游客。
李忠寿作为一名归侨,他更是遵纪守法、严以律己,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决维护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反对一切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反对一切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他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也把民族团结、和谐繁荣的精神体现到生活和工作当中。秉承着“十九大”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区服务。他也是个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社会的人,乐做激发情感的吹哨人。2020年年初,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灾区灾情揪着他心,他主动找到组长,建议号召侨界群众自发捐款,倡议书发出后,群众纷纷反馈:“以前从国外逃难回国时,国家接纳并妥善安置了我们,帮助我们重建了家园,现在国家有难,我们也应该积极发挥力量,共同抗击疫情。”强烈的家国情怀促使群众在短短几天内完成捐款。2月11日,社区侨界群众的爱心捐款14430元直接汇至抗疫最前线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李忠寿62岁了,却也像小伙子一样豁达开朗,宅心仁厚,自“红侨社区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开放以后,只要他在家,游客来到,他都会热情相迎,沏上一杯越南咖啡,端上蛋卷、粽子等越南甜品和芒果干款待客人,讲述红侨故事、讲述归侨感受。他与隔壁邻居聊天时常说“我们住在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里,这个牌子需要我们住户维护,我们10户6个民族45个人就是一家人,吃的是同心饭,喝的是同心水,大家努力,争做团结互助和谐发展的榜样。”
李忠寿的家庭是一个平凡而充实的家庭,也是一个幸福和睦的归侨家庭。他们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和感天动地的事迹,但他们的朴实和善良,团结和友爱,充实着他们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与敬仰。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促进民族团结一家亲。
72年来,红侨社区始终坚持改革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持了各民族友好交融、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归侨侨眷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切切实实有了“家”的感觉,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促进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澧江街道宣传文化服务中心 史玉成